女人40,为什么主动离婚的越来越多?

这几天,新东方CEO俞敏洪在某论坛的言论“女性的堕落导致国家的堕落”,遭到众人炮轰。

这种逻辑,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凭什么自己不行,就要甩锅给女性?

卡耐基说:经济独立的女性, 自身带着创造幸福的能力, 她们不需要取悦和依赖男人。 婚姻对于她们来说, 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或许,真的不是我们要求高了,而是,有些男性跟不上了还不思进取。

前几天碰到女友,她说起自己常年交往的一个闺蜜六人团,上周的聚会主题奇特得很——庆祝六人全部离婚!

我问她,“为什么人到四十,70后的女性反而主动离婚的越来越多?

她沉寂了片刻说,“因为这一代女性始终在追求成长,从年轻到现在,她们一路下来的成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龄男性。”


80后的女性又怎样?


一位我很欣赏的80后的杂志编辑,每次见面都恰逢她换了一个新工作,从传统杂志到新媒体,从关注商界到关注教育。


为了实现自我追求,同时兼顾家庭和孩子,她在努力尝试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定位。


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高速探索着下一个更理想的平衡点。


她几天前发出一段微信文字,颇令我感慨:

女到中年不如狗。

不每天加班熬时间,就跟不上高新企业的节奏;


连续加班没几天,儿子的作业和成绩就会让你好看;


如果你选择投入家庭和孩子,将来面临的是一把年纪一事无成,被老公甚至孩子嫌弃;


如果你选择全力投入工作,面临的又是孩子疏离老公埋怨……


再来看看90后的年轻女子,这个始终被钉着“反骨”标签长大的新新族群,转眼间也到了被各种催婚催生的年纪。


上个月,在我的领导力培训课堂上,一个天资优秀的90后漂亮姑娘,得知我对女性和情感也有些研究时,在课间跑来问我:“老师,你觉得女人一定需要一个男人吗?


看着她干净清透的眼眸中那一丝爱憎分明的光影,我的心弦像被一只叫做“时光的手”狠狠拨弄了一下。


原来时代真的已经天差地别了!


曾几何时,当我在豆蔻年华时,一个好看的女子想必也常有春思之惑,但她们问出的多半是:


“为什么爱情不能一生一世?“


“为什么情感不能一直如初恋般美好?”


90后姑娘接着说,“现在大部分男生,让女生完全感觉不到责任、力量和安全感,可结婚不就是为了这些吗?”

 
我良久无言以对,90后姑娘更加尖锐的质问,却让我不断想起传于科学界的一个预言:


如果女性有一天可以提取性染色体,可以自己完成一个受精卵,怀孕生子,就不需要男人了。

她们,一路成长,一路跌宕

当今的都市女性群体是非常特殊的一代,尤以70、80为代表,她们出生在风起云涌的变革浪潮中。

伴随着各种新思想的解冻复苏,再加上70年代后期的城市独生子女政策。

基本上这一代女性是被社会,被时代,被父母给予了无限厚望,类似于男孩子一般的厚望养大的。

在听着“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广播时,


在听着宋世雄狂叫出女排五连冠时,


在参照琼瑶、亦舒、金庸的女主勾勒自己必定不俗的初恋时,


在可口可乐、麦当劳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真正介入国民生活时,


在看着父辈们下海与下岗深刻感受着物竞天择时,


在传呼机、手机、Email、上网这些新玩意,接踵到来之间开始尝试直接表达时


……

她们的每一步发展都背负着社会巨变带来的成果和挑战,她们的每一分自我意识都在突破与惶恐间摸索延伸着。

正是这样的一个女性群体,在对现实压力的抗争与平衡之间,在对情感的过分期望和难以信任之间,硬生生将自己逼成了独立。

她们——

是职场上加班出差毫无怨言的主角

是家庭财产贡献中毫不逊色的主角

是回家后辅导孩子作业和练琴的主角

是老年父母病榻前忙碌的主角

——或许这些独角戏还不是令她们最苦恼的,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付出是她们早已从艰苦朴素的父母那里继承到的原生品质。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或许在于那些更加隐秘而又难堪的心理独角戏。

她们还是——

每次家庭装修中风格选择的主角

是每个周末选择看影片还是逛公园的主角

每一年自助游从提议到策划的主角

是每一场吵架怄气后提出改善沟通的主角

是每一堂亲子课和情商课的主角

甚至是大胆提出改进性爱方式的主角

一位女性朋友曾经跟我说:

就像你坐在船头,日晒雨淋地拼命摇桨,后面的那位在玻璃船舱中自顾欣赏着风景,却根本看不见,

始终是你在一人淋雨,一人撑船。

当你怒吼一声,他只会莫名其妙地回头看你一眼,等着你平息后,再接着继续独自划船。

大概,那种在情感与婚姻中长久独自前行的委屈、憋闷。

无法为牺牲和付出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宽慰,才是当下大多数女性对婚姻情感或无望或放弃的原因。

她们,未被满足的诉求背后

在有能力养活自己,有实力应付现代生活之后,女人对男人的诉求究竟是什么?

19世纪末,“浪漫的爱情”这个词语从欧洲第一次出现。

女性那时开始不再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丈夫,对婚姻质量的期望也逐渐提高,在伴侣间要求表达和沟通的欲望随之诞生。

现代女性强调的夫妻情感,实际上更多指双方以谈话的方式彼此增进分享、体贴、信任、理解。

这是一个相当具有女性主义的爱情革命。

我们已经知道女性的左侧大脑半球比男性发育的早,这也是女性在语言、情感表达等功能方面相比男性呈现出更多优势的生理原因。

但是,真正将生理的性别特点发展为一种两性间的正当诉求,女性却历经了千年的等待。

男性显然没能跟上这个诉求。

如果说,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男性无法跟上女人的情感诉求是一种生理差别的话,那么,中国男性无法正视这个诉求则存在于集体潜意识深处。

相比于西方,中国男性更加坚定地认为,女人对情感沟通的要求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

一个直男型友人曾经不无困惑地问我,

“我老婆为什么总要不厌其烦地问我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

我不是不想讲,可大部分时候我是真的没有想过她问我的那些话题,我真的不知道讲什么……” 

除了被荷尔蒙冲到最高涨的一些时刻,男士们也会冒出类情感范畴的甜言蜜语。

在其它的大部分时候,他们则需要压抑内心对情感的感受和表达,仿佛这样,就能为软萌的裸机套上一层男性气质的外壳

为了延续孝道文化之下推崇的毫无界限感的母子关系,中国式儿子只能以潜意识中的对抗成长来延续母贤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幻象。

这既是中国男性普遍心理晚熟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其普遍存在性压抑的要因。

中国男性的集体晚熟甚至集体拒绝成长,并非造成当代女性焦虑的唯一原因。

它却是我们必须要开始意识到的,一个愈来愈严重的群体心智表现。

她们,究竟路在何方?

就在身边,就在每天,我亲历着她们各种自我突破的尝试。

离婚的,创业的,辞职做家庭主妇的,举家移民远离是非压力的,出柜的,独身的,尝试约炮的,拜师打坐修行的……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让我们尚有无限可能。

L,是我职业早期的一位来访者,也是我最想忘却的一个来访者。

她在情感无法被满足的婚姻中,用十年献祭般的自我暗示打造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家庭:

一个殷实富有的中产之家,一个忠厚可靠的男人,一个前途无量的孩子。

直到出现了另一个情投意合之人,一个小她十三岁的男性同事。

面对并无错误的老公和无辜的孩子,面对情感风暴背后太多的不定和恐惧,她陷入了内疚和挣扎。

她深信自己无法得到任何人的理解,她是一个慈爱善良的母亲,她是一个大方得体的妻子,她是一个事业上升的公司领导,她是父母眼中永远的优等生……

我却唯独没有发现,当她带着这一串身份符号无限疲惫地坐在我面前的那一天,她多么期待我能够发现——她,还是一个有自我的女人。

我听了她出轨的叙述,满怀着职业化的耐心与亲和,掠过她抖动的双肩,铿锵有力地抛过去一句:你只能辞职,别无他法。

我后来无数次羞愧地回想起自己当时那浅薄的笃定感,以及对方走出咨询室时脸上一抹无路可走的凄苦。

说到这里,我想诚实地替同业者告白:每一个助人者的成长,基本都是这样残忍地踏着来访者累累的血迹和伤痕挪过来的。

L自然没有再来过,我却在后来接待了更多同样的女子。

她们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强烈的情感需要,虽然在婚姻中百般尝试,却终究无法得到相匹配的情感。

她们无法放弃情感需要,又无能为力面对不满的婚姻。

所幸,我已经成熟到不再会浅薄地逼迫对方做出看似正确的抉择,我也有能力陪伴她们在血色浓雾中汲取一点站住不倒的温度和力量。

维多利亚时代,当越来越多的学者披露出女性也存在性高潮时,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之家的女子才第一次敢于将自己的性需要视作正常。

从彼时起,在无数次女性觉醒的道路上曲折而来,我们似乎又到了另一个困境与暗流共存的岔口。

我并不觉得需要急于探讨婚姻改革、男女平等这样庞然大物到无从碰触的话题。

我们需要的,是从内心开始,更深刻地感受我们共有的无名之痛,也更真挚地感受我们并非孤立无援。

然后,持续发出一些专属于女人的声音。

让这些声音从水滴,慢慢的,凝聚成一场暴风雨般的力量。